搜索

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背景下从三个方面理解“产城融合”的内涵

来源:火狐体育下载 日期:2024-07-06 11:01:18 浏览量:15次

  “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改善服务配套,逐步提升土地价值,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的模式。

  作为我国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背景下的一种新发展思路,“产城融合”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即便再漂亮,也就是“空城”;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也只能“空转”。城市化与产业化要有对应的匹配度,不能一快一慢,脱节分离。

  产城融合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因此全面理解产城融合的内涵,有利于提出更为合理的规划建议。对于产城融合内涵的理解主要着眼于人本导向、功能融合、结构匹配三个方面。

  产城融合的本质是从功能主义导向向人本主义导向的一种回归。从开发区发展历史的梳理及每个时期的发展重点来看,产城融合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反映到空间上的一种表征,是资本积累到一定阶段寻求新的空间生产的必然产物,也是资本进入第三重循环提升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提高人的素质的必然要求。以下从开发区的发展历史看,大概能总结为三个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是开发区开始设立的时期,秉承“三为主”的发展宗旨,即资金以外资为主、产业以新技术为主、市场以出口为主,形成我们国家发展新经济的基地和载体,也是资本积累的主要平台。产业以工业为主导,产值年均增长几乎都在50%以上。从空间上看,面积大约几平方千米,主要是在城市外围地区,与周边城市的关系较为松散。从就业人群看,主要以工人为主,其生活主要是依靠工厂宿舍来解决。此时城市规划中大多将开发区作为城市边缘地区或郊区的飞地,功能单一。

  这个阶段是开发区从单纯的工业区向综合功能区转变的发展阶段。开发区完成初期的资本积累过程,逐渐投入到更大面积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开始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与产业体系升级;开发区产业规模扩张和结构完善过程中产生对生产性服务业及消费性服务业的内在需求,也促进了自身产业升级和配套服务产业的发展。从空间上看,这一段时期开发区规模扩展到十几个平方公里,与周边城市的联系日益密切,并且产生辐射扩散效应。从就业人群上来看,高技术产业人群比例增加,就业人群构成逐渐丰富,收人层次逐渐拉开。各类服务设施逐渐完善,建设了工业邻里、职业学校、人才公寓、酒店、产业服务平台等生活性和生产性服务设施。这一段时期尽管产生了一定的配套服务,但是仍以产业高质量发展为重点。

  这个阶段开发区已经由一个产业功能主导区逐渐转变为产城融合发展的新城区。开发区的发展由最初依赖政策优势转向依靠自身的体制优势和创新优势。这一段时期资本也由追求规模逐渐转变为追求效率,由工业主导转变为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房地产业。从空间上看,这一段时期规模扩展到几十平方公里甚至上百平方公里,形成带动区域发展的新城区。从就业人群上来看,结构复杂化,出现各个层次不同功能的需求,城市服务设施逐渐完善,配套能级持续不断的增加。这一段时期是产城融合发展的重点时期,其核心是关注就业人群和居住人群结构的匹配,关注资本需求和空间生产的匹配。

  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的上升,以及环境资源问题的出现,中国传统制造业面临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压力,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已形成对我国产业体系转型升级的一种倒逼机制。同时,全球工业发展历史表明,在工业化发展初期阶段,制造业是产业主体;在工业发展达到规模效应之后,制造业服务化将成为推动产业持续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也构成工业化与城市化融合互动的“发展必然”。随着发展阶段的推进,开发区也将由建设之初制造业为主逐渐转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并行发展。从产业高质量发展与空间的关系来看,不同产业类型对空间的需求不同。装备制造业等资金密集型产业的用地空间需求较大,而且要求用地较为完整;电子信息产业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就业人群以普通技工为主,收入较低;创新研发类技术密集型产业用地空间较为灵活,就业人群以高素质人群为主,收入较高。

  从开发区的发展历史来看,功能上经历了“纯工业,到工业和配套功能,再到综合新城”的发展历史;空间上经历了“生产空间主导,到生产空间和配套服务空间,再到消费空间主导”的发展历史。产城融合的提出是应对产业功能转型、城市综合功能提升的必然要求,也体现了城市规划由功能主义导向回归人本主义导向的趋势,由注重功能分区、注重产业体系,转向关注融合发展、关注人的能动性、关注创新发展的转型。

  可以看出随着产业体系的升级发展,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的联系愈加紧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更需要紧密结合生活空间。产业与城市功能的融合有助于产业升级,有助于催生创新型产业的发展。因此,产城融合的发展是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发展的需求,需要功能融合、空间融合的统筹发展。

  产城融合发展就其核心来看,是促进居住和就业的融合,即居住人群和就业人群结构的匹配。产业体系决定城市的就业结构,而就业结构是不是与城市的居住供给状况相吻合,城市的居住人群又是否与当地的就业需求相匹配,是是否形成产城融合发展的关键。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紧密关联。根据配第一克拉克定理和库兹涅茨对配第-克拉克定理的延伸,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国民收人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在各产业之间的变化趋势是,第一产业逐步减少,第二、第三产业逐步增加。但是当工业化到达一定阶段以后,第二产业就不可能大量吸收更多劳动力,第三产业对劳动力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从上海市1990年、2000年的就业结构和产业体系的变动情况也能够准确的看出,产业体系与就业结构紧密关联。不同产业具有不一样的就业弹性系数,以万元产值吸纳的就业人口计算。对就业贡献较大的是第三产业和轻工业,其中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最高,单位产值吸纳劳动力数量最多。

  就业结构与社会服务需求紧密关联。城市的发展不仅与人口总量相关,质的不同将直接影响到城市配套服务设施的供给。人口的职业构成决定居民工资收人水平,收人水平的差异又使消费结构呈现明显的层次性。能否形成产城融合的重点是就业结构与新城的服务相匹配。

  因此,产城融合发展的核心是就业结构与人口结构的匹配。只有产业体系、就业结构、消费结构相互匹配,才能促进真正的产城融合发展。

  中商产业研究院长期专注于产业地产投资开发领域,在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主题产业园、文旅地产、商贸物流基地、传统工业园转型升级等六大领域构筑起完善的全流程服务体系。提供从前期拿地策划、项目定位策划、产业业态规划、概念性规划设计到重点项目包装策划、盈利模式设计、招商及运营规划等一系列咨询服务,并主导完成了数百家产业园区或地方政府的产业规划编制,协助地方政府推进招商工作和产业资源导入。

上一篇:【酒店管理】酒店如何管理才最有效
下一篇:微度假旅游服务产品受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