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未来旅游体现个性化、尊重生命、体现尊严

来源:火狐体育下载 日期:2024-07-27 07:47:54 浏览量:21次

  【点睛】旅行的足迹也是文明的足迹。未来,诗与远方将惠及每一个人。——大河

  【摘要】新的旅游目的地、新的旅游吸引物在不断的发现和创造中,与之相伴随的也有危机。于是,我们应该停下来,静一静,自觉地思考个人的前途问题,思考人类的前途问题,思考生命的终极问题。如果说危机和灾难逼迫人类思考,那么旅游则能唤醒人类去主动思考。

  从张骞到法显,从西罗多德到马苏第,从马可•波罗到伊本•白图泰,从丝绸之路到大航海时代,从印度洋到太平洋、大西洋,再到北冰洋、南极,从环球航行到极地探险,人类的脚步一次次延伸。如果说地球是人类的家园,这些旅行家、探险家、科学家只是在自家的院子里玩耍,那么阿波罗登月,则把人类的旅行带向了星空。从宇宙的视野看,未来的星空之旅、星际之旅又会是多么的充满想象。

  未来已来,难以预见。对未来的渴望不单单是好奇心,不单单是对知识的渴望,更重要的是基于人类自身的情感——那种深深扎根于每一个心灵深处的、与生俱来的神秘力量。

  人,作为万物的灵长、宇宙的精华,摆脱现实的危险,不断超越自身,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是人类的基本使命。就眼前来说,在向未来进行中,我们的旅游财富慢慢的变多,形象的说,有老天爷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老祖宗独一无二的人文遗产、老百姓独具风情的民俗创造、老前辈独树一帜的精神遗产,它们交织叠加、交汇融合、共生共荣、相得益彰,焕发着古老而现代的光芒——这是全世界所有爱好真善美的人们所共同拥有的不可侵犯的神圣遗产!

  同时,新的旅游目的地、新的旅游吸引物在不断的发现和创造中。人们开始向人迹罕至的地方迈进,攀登珠峰、漫步南极甚至遨游太空的人群也在增加。科幻之旅正在变成现实体验。新的空域、新的风景正在不断引发着新的潮流。

  与之相伴随的也有危机。对应人类科技前所未有的发展水平,危机也常常是前所未有的!特别是在以往所爆发的危机中,人们不仅感到恐惧、孤独和无助,而且对前途充满忧虑。甚至在每一个新的时间节点,新年之际,人们都在叩问:

  于是,我们应该停下来,静一静,自觉地思考个人的前途问题,思考人类的前途问题,思考生命的终极问题。如果说危机和灾难逼迫人类思考,那么旅游则能唤醒人类去主动思考。

  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前所未有的走进寻常百姓,成为人民身心健康的重要福祉。与此同时,旅游的品质也有一定的问题。这使我想起了两个人。一个是东方的,一个是西方的;一个叫陶渊明,一个叫梭罗;一个创造了桃花源,一个则是瓦尔登湖,既有现实的符号,又是理想的所在。可以说,人类之心一脉相承,中西花开两朵。从严格意义上说,陶渊明和梭罗都不是旅行家,但他俩在本质上却深得旅游的精髓,对今天不论是四处旅游还是休闲度假的人来说,都有很好的启示。

  梭罗从哈佛大学毕业后,并没有如世人所望,进入主流价值的功名系统,而是选择了走向自我的道路。他做了瓦尔登湖的隐士。他厌恶当时商业社会的功利与浮躁,主动放弃社会生活,孤身一人,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自己取材,在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个小木屋,并在小木屋住了两年多,用自己的行动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品味人生,最大限度的追求精神自由。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说:“我不希望过不是生活的生活,活着是这样珍贵;也不希望过退隐的生活,除非必须如此。”他用行动和思考告诉人们,在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要回归生命本身、回归大自然、回归宁静、回归简朴。他经常步行几百里,避免住旅馆,而是在农人与渔人家里付费住宿,认为这比较愉快。他说,“你可以在铁路旁边睡觉,而从来不被吵醒:大自然很了解什么声音是有必要注意一下的。它已经决定了不去听那火车的汽笛声。而一切事物都尊敬虔诚的心灵,从来不会有啥东西打断我们心境的神往。” 在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诗意栖居,回归大自然,回归宁静、简朴的生活又是多么的重要和难得——这是对浪费性、炫耀性、污染性的旅游消费行为的极大讽刺。未来的大众旅游时代,更需要低碳、环保、绿色、健康、文明的旅游理念,这是每一位有责任的旅游者所必须践行和倡导的理念。

  再来看陶渊明。这位在官场“混”不下去的县令,不为五斗米折腰,选择了抛弃仕途,退隐田园。他不仅在中国文化史上,创造了一个理想的“桃花源”,同时,也影响到了今天人们的休闲生活。

  他热爱自然,在自然中耕作。其实这是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甚至是一种艺术和哲学。谁又能在现实世界中找的到?即使找到了这样的佳境,但有几人能做到“心远”和“忘言”。我们被现实世界所困,只是通过旅游的方式去“休息”“疗伤”“禅思”,然后又跃跃欲试、摩拳擦掌、志得意满或踉踉跄跄再次进入“新的战斗”中去。功业、名利、欲望都是难以放下的,又怎么能够享受“良田美地”“落英缤纷”“桑竹鸡犬”的乐趣?怎么能进入“无论魏晋,不知有汉”的时间佳境?

  生活是此岸世界,桃花源是彼岸世界。虽然不能到达,但总要去接近,于是产生了更为宏大而深刻的指引:

  用《心经》里的话说,就是“观自在,度一切苦厄。”如何实行“观自在”,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去旅游,寻找远方的自己。用一句比较流行的话说,就是“生活在别处”,或者“一直在路上”。这种休闲的高级价值,它能让人在无法阻挡、永不可逆的“大化”中择时而“出”,择机而“入”。

  今天,我们崇尚极简主义,追求诗与远方,更需要从陶渊明和梭罗等人那里,汲取更多营养和启示。我们始终相信,旅游将作为常态化的生活方式日渐融入寻常百姓家,更多的人将具备“四有”,即:有健康的身体、有追求高品位旅游生活的思想意愿、有一定的经济支付能力、有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有体、有愿、有钱、有闲”后的人们将享受更美好的旅游生活。时代的文明将推动未来的人类进入“慢生活”,进入“返璞归真”式的“简生活”,进入“无景区”、“无边界”的旅游休闲时代。这不是梦。

  人生的境界决定了旅游的意义,而这种意义则反映出旅游的等级。尽管我从小就对等级的概念充满质疑甚至是本能的对抗。我更赞成人生而平等。对旅游更是如此。可是,对任何一个清醒理智的人来说,等级无处不在。于是,我们不可避免的也要面对旅游的等级。

  从本质上讲,旅游对每一个人而言,是平等的,很难给它划分出一个等级。但从现实情况看,时间的审判官似乎在无声无息中,已经把人们的旅为划分成了三六九等。

  平等是理想,等级是现实。今天在这里讨论旅游的等级,并不是要褒奖谁、贬低谁,而是期望通过这一种视角来审视我们的旅游活动,提供一种向上的参考。从大众的生活之旅,到学者的求知之旅,再到旅行家职业化的追求,最后到大师级的开创之旅,旅游的等级呈现出一个金字塔状,塔尖则为第四等级。

  第一等级:“生活之旅”。主要是大众旅游观光、休闲、消费、娱乐、体验等行为,体验旅游的快乐。

  第二等级:“求知之旅”。旅游活动在第一等级的基础上已经有了强烈的求知意识,旅游活动的文化、研学、考察、学术、发现的使命和价值得到凸显,使旅游活动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等级。

  第三等级:“超越之旅”。在求知问道、寄情山水中,已经把个人的价值追求和畅游大自然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以实现个体生命的超越之旅,完成了一次生命意义的飞越,而且对后来的旅游者产生了极大影响。

  第四等级:“开创之旅”。这时旅游已经到了一种“无我之旅”的程度,而且这些旅行家往往以非凡的气魄和胸襟,饱览宇宙万物,对旅游领域、旅游文化、旅游精神做出了奠基性的、开创性的贡献;对人类的进步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和推动作用。这种旅游在个体上,实现了万物皆备于我的境界,在终极生命价值上,表现出对人类的责任和贡献。

  《世界人权宣言》说:“自由迁徙和居住,是人的基本权利。 人人有享受休息和闲暇的权利。”《马尼拉世界旅游宣言》明确强调:“旅游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需要之一。旅游应是人人享有的权利。旅游是人们的一种积极休息,能够强烈而深刻地表达人的本性。”当人类的脚步已经跨入今天,旅游已经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成为关乎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权利,也关乎到一个国家的民生福祉和文明程度。目前,很多国家普通人的旅游权益,正在更广泛的加以实现。

  以中国2019年10月国庆7天小长假为例,权威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7.82亿人次,同比增长7.8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6497.1亿元,同比增长8.47%。调查表明,66.4%的游客假日期间参观了人文旅游景点,59.45%的游客参观了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86.36%的游客参与了两项以上文化活动。44.96%的游客长假期间参与夜间旅游活动。自驾游、家庭游、夜间游、赏秋游成为国庆假日旅游市场新亮点。假日期间,30.57%的游客选择自驾游,全国口岸日均出入境旅客达190多万人次,7天合计出境游突破700万人次。

  步行街里,摩肩接踵;知名景点,人山人海;特色餐厅,备受青睐……休闲体验游、度假疗养游、研学科考游、团队自驾游等旅游业态发展不断演化变革,大众旅游的时空尺度在纵深拓展,焕发着新的生机,显现着广阔前景。

  我的母亲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在53岁前没有过一次旅游的活动,在53岁至60岁的7年时间里,已经慢慢的变多的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旅游活动,而且走出了国门。这种变化最核心的有两个因素,一个是因为“思想的觉醒”,一个是经济的富足。前者是动机,后者是支撑。特别是“思想的觉醒”,很多情况下这些人并不是因为穷而支付不起旅费,而是曾经长期的贫困导致了他们的“思想贫困”,他们不仅舍不得花这个“闲钱”,而且认为也“不值得花”。我的母亲之所以多次出游,还在于儿女们经常的开导,潜移默化的推动了她的旅行活动。

  遗憾的是,在老家,还有很多和母亲一般年龄的乡亲,他们一辈子都未走出过故乡,最多就是到镇上或者县上跟个集市,买个东西。有相当一部分的人在殁之前,也没有享受过旅游这个人的基本权利,特别是在深度贫穷的地方。要么是经济不允许,要么是因为没有这样的“旅游意愿”。现在情况正在逐渐发生可喜的变化,但依然任重而道远。我们正真看到,全世界目前还有8亿人口吃不饱肚子,局部动乱、战火不断,流离失所的人们还在生存线上挣扎,何谈旅游?

  穷人的旅游是照映人类整体命运的一面镜子。未来,全球需要更高水平的旅游扶贫、旅游惠民行动,更多的人群需要旅游这种特殊的方式来关爱,覆盖和帮助。我相信中国一定为继续走在整个世界旅游扶贫、旅游惠民实践的前面,继续做出更大的努力和贡献。未来,必然会出现以慈善为主的公益旅游基金,推动和改善“贫困人群”的旅游权益,让那些“穷人”能有机会享受到旅游的权益、旅游的美好,从而创造出“穷人的旅游经济学”!

  在这个庞大人群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群体需要全社会的关爱支持,那就是贫困家庭中的青少年人群,他们很重要的游学活动一定要通过公益的形式来获得支持。我们大家都知道游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传统,是旅游文化的重要内容。现代社会的游学活动,或者说研学旅游是古代游学活动的传承和发展。这种游学活动在西方特别是欧洲也很有历史。据张广瑞教授在《开展教育旅游中国大有可为》等文章记载,16世纪到19世纪初,欧洲也兴起规模较大的游学活动,被称作文化旅游的“大巡游”时代。所谓“大巡游”,是指欧洲国家——特别是英国的年轻贵族到中欧地区旅游的活动。在这一段时期,为了接受更多的教育和文明,在导师和仆人的陪同下,他们到中欧一些文明古国去游历,了解和学习那里的语言、文化、艺术、礼仪和社会文明,了解这些国家的历史、地理和风土人情,以增长见识,提高自身的素养和声誉。当时的意大利和法国是大巡游的热点,威尼斯、佛罗伦萨、巴黎都是必游之地,特别是英国人去的最多,在18世界中期,每年有2万人之多。这样的旅行一般来说都会在国外逗留2-3年,少的也要数周。据记载,1785年,大约有4万英国人在欧洲大陆旅行。有意思的是英国的游学活动最初是英国伊丽莎白一世女王发出的倡导,她号召英国最好的学者到国外旅行、进修,广泛的了解外国的文化。英国女王对学者的要求也激发了当时的贵族,他们开始效仿学者,也把自己的子弟送到国外去进修,使“大巡游”在英国变得很时髦。在当时,未经过大巡游的贵族青少年被认为是未见过世面,没有知识。这种活动在欧洲大陆风行了三个多世纪,这是西方早期典型的游学活动。当然这是西方人的理念。这使我想起了唐朝时期日本派出的大批“遣唐使”,其在形式、目的与大巡游如出一辙,只不过在时间上比欧洲早了好几个世纪。很显然,此类活动在中国至少始于孔子周游列国,在时间上要远远早于欧洲国家,只是这段历史并没有被西方旅游研究者所关注。

  时代发展到今天,研学旅游日渐兴盛。在中国还是世界,研学旅游都具有广阔的空间。仅就中国而言,市场需求巨大,发展优势突出。据携程《2017—2018年度游学旅行市场报告》,我国现有幼儿园至12年级人数在1.8亿,游学、夏令营参与比例预计在5%左右,近1000万人次,收入超过300亿元。预计三年内,渗透率有望达到10%以上,前景十分广阔。其中,慢慢的变多的中国家庭青睐去国外参加游学活动。报告说明日本等国90%以上的学生参加研学旅行活动。携程每年的游学业务以超过100%的速度在成长。其中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国内游学的增长是出境的2倍以上。携程报告数据显示,出境游学人均团费达2.9万,国内人均团费4200元,选择海外游学产品的客群中7成以上家庭年收入超过30万,选择国内研学产品的的家庭一般年收入在15万到30万元。

  但是我们大家都知道,截至2019年中国还有农村贫困人口551万人,6000万低保、失业保障、特困求助人员,3亿领取养老金人员,有6亿人口的月收入在1000元左右。目前,中国人的家庭年收入低于15万的比例,大约有80%这么高!要解决这些家庭中青少年的游学问题,以及推动解决青少年之外贫困人口的旅游权益保障问题,都必须发挥优越的制度优势和体制机制创新,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合力解决。

  从远古一路走来,我们进入了新时代。对于现代意义上的旅游而言,大众旅游才是旅游发展的终极目标。旅游历史上的先贤们,更多的是一种引领、一些范式,一批榜样。现代意义上的旅游需要的是底层百姓的参与、全民的共享。这是文明社会的一个标志,代表着人类的福祉。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社会变革、思想观念深刻演变,大众旅游休闲的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革。特别是互联网、新技术等广泛应用,它不仅连通了世界,而且极大的便利了人类的旅游生活。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推动下,世界已经变成了“地球村”,人们的旅游活动慢慢的开始“说走就走”,频率也慢慢变得高,足迹越来越远,品质也越来越好。加之,出入境旅游政策更加优化,各国人民之间的交往将更自由、更便利,世界性的、跨域性的旅游组织、国际旅游中介机构将作用凸显,全球范围内的大众旅游产品会进一步提档升级,来满足规模化、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世界遗产景观和人造旅游景观深度辉映,历史的文脉将因旅游的激发、催生而更加绵长和勃勃生机。

  未来的旅游是全球化的旅游,人类将继续秉持命运共同体理念,以更加便利的跨境旅游,更加开放便利的旅游政策、更加便捷的交通条件、更加安全的外部环境,促进全人类深入交往,相互欣赏、相互尊重、相互借鉴,体现更加文明、自由的人类发展水平。

  未来的旅游将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旅游。旅游将在推动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国际和平与交流、就业和减贫、资源利用效率、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未来的旅游是高速流动的旅游,快旅慢游将成为常态,人们将从旅游中获得作为人的尊严、意义和价值,人民身心健康的福祉将远远超越经济的功利。

  未来的旅游是实体和虚拟现实高度融合的旅游,科技将带给游客前所未有的体验,“日行八万里、遥看一千河”,信息科技将整体重塑旅游的运行、经营和发展模式,使得旅游不仅与社会的整体发展协调同步,而且不断迈向新领域、新天地。

  未来的旅游是文明有序的旅游。特别是2020年新冠状病毒引发的公共卫生危机,限量旅游、预约旅游、错峰旅游成为新常态。人们在危机的倒逼下,健康、理性、文明的旅游意识得到提高。旅政管理部门的治理能力也将进一步提升。昔日接踵摩肩、人山人海的“过度旅游”将得到反省和遏制。炫耀、不良的消费观念将得到改变。

  未来的旅游是人的需求为核心的旅游,是个性化、多样化并存共进共融的旅游,是尊重生命,体现尊严的旅游。如果说古代帝王的巡游、文人学者的漫游、宗教僧侣的云游是旅游发展的三大动力的话,那么在现代社会,实现旅游的“普惠性”“多样性”“国际性”则是旅游文明的三大目标。《马尼拉世界旅游宣言》指出:“旅游可以成为世界和平的关键力量,并能为国际理解和相互依赖提供道义和理智的基础。”而且进一步指出,“不论旅游的经济效益多么现实、重要,都不会也不可能是各国做出鼓励发展旅游之决策的唯一标准。”可以说,未来的旅游是人的旅游,是各国人民友好往来、和平共处的旅游;是人性的深层次解放,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处,是绿色、生态、可持续的理念在世界各国得到普遍发展的旅游。

  当然,不确定的因素也在增多,并且是严峻的。旅游的脆弱性恰恰表现在这一方面,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旅游的增长幅度可能比股票的波动更大,断崖式下跌;而一旦好转,又具有极强的反弹力,特别是在人类文明程度慢慢的升高的今天,对旅游的需求已经成为人类重要的高级需求(在稳定健康的社会环境中被专家成为“刚需”)。“在世界旅游发展的历史上,从来就没再次出现深度而长期的萧条。旅游业每次经过危机,经常反弹,而且经常很快的反弹”。未来旅游发展的威胁大多数来源于与政治对抗、战乱、经济封锁、贸易摩擦、疾病、自然灾害等。在诸多的危机中有两大危机值得警惕。一是信任危机,二是生态危机。这使我想起了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寂静的春天其实就是死寂的春天,或者说春天已经死亡。卡森说:“与人类有可能被核战争所毁灭同样重要的还有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对整个环境的污染。”这和阿尔伯特•施韦泽的观点很一致:“人类失去了预见和预防的能力。他们会因毁灭地球而终结。”如今,严峻的生态环境危机让“我们从始至终生活在担心什么事物会恶化我们生存环境的恐惧之中,让我们遭遇恐龙般的厄运。”如今在人迹罕至的北极、罗布泊,甚至太空都有人类扔下的垃圾。可以说,环境污染问题比人类目前所认识到的更为严重。蕾切尔•卡森说:“地球容忍污染、净化环境的能力是有限的。”我们是不是已经触碰到地球所承受的底线了?洪水、海啸、地震、干旱、沙尘暴等灾害增多,天灾在很大程度上难道不是人祸?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整个世界倡导文明旅游是未来旅游发展的一个重点,文明旅游不仅是一个宣传口号,而应该是每一位旅游者发自内心的自觉和切身具体的行动。特别是政府、企业、社会都应该主动发挥自身作用,通过潜移默化的、持续长期的行动来保护好人类的共同家园,让“万物共享地球”理念深入人心,从而合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比解决生态危机更为艰难的是信任危机。从何时开始,多少人之间变得冷漠甚至残忍,多少国家之间还在敌视,多少人类的兄弟姐妹还在饥饿、寒冷、病痛、战火中流离失所、举步维艰?

  以诚相待、平等相待、相互帮助不仅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准则,也是国与国之间交往的基本前提。人类的文明从广袤富饶的平原,到巍峨挺拔的山脉;从辽阔壮美的草原,到浩瀚无垠的沙漠;从奔腾不息的黄河、长江到恒河、亚马逊河;从《诗经》到《一千零一夜》;从长城、天坛到麦加大寺、埃及金字塔;从楼兰古城到雅典卫城;从宗教到哲学;从文学到绘画;从城市到乡村;从农业到工业;留下了多少惨痛的教训、历史的警示和宝贵的财富?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心相通在于文化通。旅游已成为促进各种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渠道,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可持续、平衡、包容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门槛。不同的文明只有在人民的行走中,才能最真切的被认识和理解。从长远看,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社会如何变迁,绿色、生态永远是旅游发展的生命线,也是人们走向更好生活方式的底线。和平、合作永远是旅游发展的主线。我们始终相信,未来社会,旅游的发展将会继续增长,这是伴随人类文明整体进步的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主流。我们对未来充满敬畏和向往。人类总是要向前发展,旅游的生命也必将继续换发出勃勃生机。

  未来已来。如果我们将视野能再放大到整个宇宙,采用未来学家的观点,地球终将毁灭——核战争、不堪重负的大爆炸、被行星撞击或寿命将终,人类一定要做出选择:接受死亡、改变和提前离开。接受死亡是无奈的悲剧;改变地球本身的生命不等于永生,但能延续地球寿命,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离开是不得已做的事情,正如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科学家正在设想移民火星,建设星际飞船,开启人类的星际旅行,最终找到地球之外的新家园,甚至进入超太空的“涅槃”状态。

  那我们会遇到外星人吗?这使我想到了一件有趣的事:就是西方著名的探险家约翰•罗斯在格陵兰岛考察时发现了土著爱斯基摩人。当时,这些爱斯基摩人从冰面接近船舶,他们紧紧的盯着罗斯这些人,不敢太靠近。其中的一位爱斯基摩人比较“勇敢”,他走到船前面,十分傲慢和严肃的问:“你们是谁?从哪里来?从太阳上面还是从月亮上面来的?”——真是把罗斯这些人当成“外星人”了!如果“外星人”真的存在,我们目前的发展水平是相当于罗斯眼前的爱斯基摩人?还是恰恰相反?

  总之,不管这样一个世界的终极命运是怎样的,但它的走向总是光明的。明天依然美好,未来不断的唤醒着我们、引导着我们,我们就在未来之中。我们努力向前,拥抱诗与远方。除了技术、物质、制度,未来之旅最重要的就是人心——人心的和善、平等、包容和崇高,是自我之心、他人之心以及人类之心。

上一篇:这年头谁还正经旅游啊?
下一篇:旅游管理从事哪些工作 旅游管理专业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