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产业园的“前世今生”。

来源:火狐体育下载 日期:2024-08-12 09:12:07 浏览量:21次

  产业园区作为产业聚集的载体,既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升级的空间承载形式,又是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志,它肩负着聚集创新资源、培育新兴起的产业、推动城市化建设等重要使命。产业园区的形式多种多样,如高新区、开发区、科技园、文化园、农业园、特色产业园,以及近年来各地陆续涌现的科技新城、产业新城等。作为产业园区的建设者、运营者,必须知悉产业园的综合背景情况,如园区投资主体与建设类型、园区的生命周期与发展历史、园区盈利模式,等等,做到顺势而为。

  备注:文章原创作者为闫立忠老师,产业服务平台整理编辑/修改分享,仅用于学习、读书笔记。

  中国早期开发建设的产业园基本是政府主导并投资的,政府通常成立一个机构、挂两块牌子,一块牌子是园区管委会,另一块是国有性质的开发建设公司。

  园区管委会负责宏观规划、政策管控、行政管理和园区招商,基建、经营事务则交给开发建设公司负责。伴随园区经营的规模化和规范化,园区管委会的行政管理功能日趋完善,开发建设公司的专业化分工日趋明显,衍生出市政建设、地产开发、物业管理、商业服务、企业孵化、产业投资管理等众多专业公司。产业服务平台整理编辑

  此类模式的代表园区有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苏州工业园、武汉光谷等。

  伴随工业地产和产业地产的迅猛发展,各地相继出现了由工业地产商或产业地产商开发建设的产业园,这些开发商中既有有国有背景的公司,也有外资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它们开发建设的园区包括物流园、工业园、科技园、文化创意园和产业新城等。产业服务平台整理编辑

  早期企业主导开发建设的产业园区大多位于大型产业园区内,属于园中园”、“子园区”,是因为“子园区”的产业政策、产业运营还需依赖区域政府或园区管委会(母园区)。

  近期企业投资开发建设的很多产业园区规模较大,独立于城市一隅,“自成一国”,投资商/运营商自行承担园区运营与客户服务功能。

  (1)有外资投资运营商新加坡腾飞集团、美国AMB(安邦信)、普洛斯集团专营的物流园。

  (5)还有传统地产商转型而来的万通工社,等等。产业园区的政府建设管理模式和企业建设管理模式各有特点和优劣势。

  优势:在产业园核心功能、产业运营和产业资源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并拥有丰富的园区建设、招商、运营等管理经验。

  优势:机制灵活、管理效率更加高,面对激烈的市场之间的竞争,投资商或运营商时常会灵光乍现,祭出极具个性的“神来之笔”。

  劣势:在产业运营和产业资源上不具有先天优势。企业往往也缺乏产业引导培育能力,很多主导建筑设计企业往往停留在“开发商”和“房东”的角色,如何提升产业运营能力和盈利水平是其需要攻克的难关。

  此外,一些区域的园区也有政企联建联管模式,个别产业地产开发商还在尝试产业新城的BOT模式(建设一经营一转让,是私营公司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方式)。

  产业园区同其他社会产品一样,存在生命周期。按照产品生命周期划分方法,产业园区的生命周期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产业服务平台整理编辑

  初创期:从建园开始,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张旗鼓地进行,招商工作伴随基本的建设的展开而全面启动,部分公司开始进驻园区。

  发展期:招商工作是重中之重,大量企业陆续入驻园区,形成规模化的生产经营并呈现强劲的发展劲头,园区配套设施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公共服务逐渐展开和深入。

  成熟期:园区可利用的载体空间趋于饱和,园区的各项服务工作日臻完善,企业的生产经营趋向稳定,一些企业品牌及园区品牌都“露出了尖尖角”,园区和部分入驻企业的经营状况基本都进入“小康”状态,一些优质企业对物业空间和服务提出更高要求,个别企业甚至会寻找新的园区落户。产业服务平台

  衰退期:园区中一些企业的生产经营不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需要,下滑的趋势日益明显,很多企业需要技术创新和经营创新实现自我救赎和再次创业,以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期。园区也显露出物业设施老旧、产业(定位)老化、配套服务老套的“三老”问题,急待创新提升和扩展,这样一些问题解决得好,则园区可以焕发第二春、延续生命周期,解决得不好只能走入下坡路、日暮途穷。

  每个产业园区生命周期的时间跨度和发展高度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产业园区的功能定位与经营能力、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速度的不同而不同。

  我国的产业园区从深圳蛇口工业区诞生开始,到各地开发区、高新区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再到孵化器建设如火如荼,而当下产业新城、产业地产也呈现出风起云涌的发展形态趋势在笔者看来,中国的产业园区大体上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笔者从产业状态、建筑形态、服务特点三个维度对四代产业园区做了分析,如图所示。

  第一代产业园以中国最早的蛇口工业区为代表,是中国改革开放早期的产物,基本是政府主导建设,主要分布在沿海开放城市。园区多是工业园区,产业起点低,以“三来一补”的形式承接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日本和韩国的外来加工业务为主,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园区,涌现大量“打工仔”、“外来妹”。

  后来,各地陆续建设开发区,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过渡。随着众多跨国企业巨头进驻中国,中国产品的技术上的含金量及生产的基本工艺水平得以提升,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典型代表。到21世纪初,开发区严重泛滥,我国几乎任何一个县都有开发区,甚至一个县不止一个开发区。此阶段,园区选址多为非中心城区,园区建筑绝大多数都是单一的工业生产厂房,基本上没有什么配套设施,上下班时段常会呈现“潮汐现象”。园区对外资企业实行格外优厚的贸易补偿政策和税收减免政策。

  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理念的感召下,第二代产业园区开始重视技术消化、技术革新,不再停留在技术上的含金量较低的加工生产层面。

  各地高新区、科技园的建设如火如茶,一些大学科技园悄然诞生。国家和地方均出台科技产业扶植政策,成立科技创业中心、留学生创业园等多种形式的孵化器,鼓励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技术专家学者创立科技公司,同时重视技术转移与对接服务,有意识地解决产学研一体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问题。

  此阶段,不再是沿海城市的独舞,内陆省市中拥有非常良好产业基础、人才储备和技术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的城市开始崭露头角。

  如异军突起的武汉光谷、西安高新区等科技园区即是典型的代表。园区建设主体也逐渐由政府(管委会)过渡为具有政府背景的国有工业地产开发商,如张江高科、天津泰达等。

  随着中国经济从粗放式发展步入集约式发展阶段,产业体系调整产业升级换代成为时代主旋律。

  产业园区的建设发展也与时俱进。高技术上的含金量、高的附加价值、高产业带动性的战略新兴起的产业成为众多园区的主导产业,很多园区也有意识地打造产业链,力争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社会各界认识到公共服务平台的及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入园企业赖以成长的基础平台,也是园区运营实力的集中象征。各个园区大力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力求为公司可以提供技术、市场、管理、金融等专业领域的系统化服务。借鉴国外经验,提供发挥针对性、精细化公共服务功能的专业孵化器日益受到业界的关注。

  与此同时,各个园区的商业配套得到非常明显改善,以苏州工业园为代表的一些产业新城颇具示范意义。各地园区也相继诞生一批明星企业品牌企业,并逐步成为业内的领头羊,有的还抢滩登陆海外市场。园区投资建设主体也更为丰富,一批非公有制企业纷纷进入,产业地产日渐火爆。

  LOFT空间(由旧工厂或旧仓库改造而成的,少有内墙隔断的高挑开敞空间)成为文化创意企业的至爱,办公别墅成为总部企业的新宠。

  绿色园区的建设理念日渐兴起,不仅体现在园区环境建设、环境友好上,还体现在园区产业定位在绿色、无污染产业,发展模式寻求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式。

  在描述第四代产业园的特点之前,让我们一起看看时下中国的社会经济背景和产业背景状况:

  (1)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稀缺。土地价格持续走高,一二线城市城区“一地难求”;

  (2)产业园区同质化严重。千园一面,园区产业规划、建筑规划、营运模式少有创新;

  (3)房地产市场整体下滑。住宅地产萎靡不振,商业地产不温不火,部分传统地产商寻求产业转型;

  (4)政府倡导城镇化建设。努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矛盾,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

  (5)国家支持自主创新。努力改善创新创业环境,鼓励个体创业。据此,可以总结出第四代园区的一些特点:

  考虑土地资源、地价成本、城镇化趋势,以及地产商储地倾向等原因,新产业园的选址,开发区、高新区扩地外迁大多选在城郊接合部甚至在郊区、郊县。建设规模普遍较大,占地1000多亩、建筑面积100多万平方米的园区比比皆是,几百万平方米的产业新城也并不鲜见。

  本着科学规划、人性安排、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大型园区尤其是产业新城,在工业物业、办公写字楼、公寓住宅、商业配套与社会综合配套方面,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以产城一体的模式,形成(8+4)12小时工作圈和24小时生活圈,物业、商业与产业三位一体、并驾齐驱。

  非“大而全”的中小产业园同样遵循产业社区的建设理念,不单提供生产作业场所,还提供办公配套、生活配套等必要设施,满足进驻企业的多元需求。

  无论多大规模的产业园区,产业始终是核心,产业园区的建设避免千园一面,紧密围绕区域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长远规划,打造差异化、自给自足的产业园,构建具有自我特色的一两个格心产业链并形成产业集群。

  在园区建设运营中,实施规划、建设、招商、运营的一体化操盘,有意识、有计划地建设园区发达的社会网络组织和专业化服务分工机制,通过产业关联打造一个类似生物有机体的产业群落、产业生态链。

  第四代园区更强调共赢理念,区域、产业园区和进驻企业共进共荣,取得三方共贏:①区域城市在GDP(国内生产总值)、税收、产业聚集、人才就业等方面取得明显进步,区域产业体系逐步优化,城市创新环境与创业氛围进一步改善;②产业园区投资商/运营商实现盈利,形成自己的商业模式与园区品牌,非地产性业务收入逐渐增加;③园区企业通过进入产业链,实现集群发展,在达成技术进步和实现产业化发展的同时,获取更多前沿理念和市场机会,树立企业品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泽连斯基首次承认攻入库尔斯克,俄方:已撤离数万人并在三州发起“反恐行动”

  《潜行者2:切尔诺贝利之心》试玩报告:硬得不行/

  主站 商城 论坛 自运营 登录 注册 《潜行者2:切尔诺贝利之心》试玩报告:硬得不行 Marvin...

  与中坚力量共成长,2024建信信托艺术大奖评委会特别奖获奖艺术家凌海鹏

上一篇:文化景观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
下一篇:女孩专科选什么专业好就业